11月26日,我國首座3D打印樹脂景觀橋歷時35天打印完畢,即將安裝在上海桃浦智創城中央公園。
這是一座長15.25米、寬3.8米、高1.2米的S形曲面橋,用料為ASA(一種工程塑料)以及一定比例的玻璃纖維、抗老化材料等,采用龍門架復合3D打印機器人系統打印。
“根據實驗室測試結果,這座橋每平方米荷載250公斤,即每平方米至少可容納4個成年人同時經過。其使用壽命目前可確保在30年左右。如果橋梁有損壞,也可以通過更換局部構件來維修。”該橋建造單位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、機施集團總工程師陳曉明介紹道。
實際上,通過3D打印技術建造橋梁,早有先例,但大多為結構相對簡單、材料單一的“小橋”。
2016年,西班牙一座長12米、寬1.75米的3D打印混凝土橋梁落成。
2017年7月,一組跨度分別為4米和11米的3D打印改性塑料橋亮相上海同濟大學。
目前,3D打印技術主要運用在小型、臨時性建筑和日常用品等方面。
河南太空灰3D建筑打印團隊負責人仝東海告訴記者,目前在建筑領域,他們主要將3D打印技術運用在標準化住房、裝修裝飾、臨時性住房、雕塑等方面。
武漢光谷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一些3D打印技術企業則表示,他們主要將這項技術運用于藝術品和生活用品等的創作、生產。
對于3D打印技術未來的發展和應用,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王華明曾在采訪中表示,對于一些尺寸非常大、結構非常復雜、性能要求非常高的構件,3D打印相比傳統的減材加工技術,有節省材料、方便加工、縮短周期、降低成本等優勢,一些原本受限于傳統制造技術無法實現的結構,也可以通過3D打印實現。
“在3D打印過程中,可以合成出很多用傳統方法無法合成的材料,也可以解決傳統制備材料過程中無法解決的‘天花板問題’,但也不是所有材料和構件都適合運用3D打印技術。”王華明補充道。
在今年第五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,澳門大學教授李宗津表示,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量大,各類材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,并且很多建筑物的體型巨大、形狀復雜,非常適合用3D打印技術。
雖然短期內可能還無法實現大型建筑的打印,但李宗津表示:“下一步,至少可以實現打印建筑物的部分構件。”
部分高校、設計院以及施工單位的橋梁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,目前,大型橋梁的建設還沒有涉及3D打印技術,如何將3D打印技術運用在跨大江大河的橋梁建設上,現階段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,“但是,隨著3D打印技術和橋梁科技的發展,這個領域在未來可能會有所突破。”
上一篇:
下一篇: